塑料的磨损类别与机理(1)
添加时间:2015-6-15 17:00:14    摘抄:

塑料的磨损类别与机理(1)

  —、粘着磨损

  粘着磨损是在塑料表面与对磨面间真实接触区域内,在界面上紧靠塑料的一侧发生塑料微凸体断裂,小片塑料从本体材料上被斯裂下来,粘附在对磨面上,形成转移膜与依附模,或形成自由摩损屑。

  摩擦表面静接触时,实际接触区域内,两表面粘接在一起。当摩擦时,这些粘接点被剪切。剪切不一定正好发生在界面上,这就发生使一方材料损失的现象。同时,表面上的微凸峰在摩擦过程中相互碰撞,产生强烈的局部过热,因而形成冷焊点。这些冷焊点受剪切时,较软材料上的微凸峰脱离基体。以上这些材料损失的现象而粘着磨损。当塑料与金属对磨时,由于局部过热面变软了的塑料粘附于金属表面上,产生粘着磨损。

  一般来说,摩擦副形成粘结点时,剪切发生的部位有以下四种类型

  1)粘结点的强度比两面基体的都弱,剪切正好发生在实际接触的界面上,这样,两面磨损都极微。
  2)粘结点的强度比一面的强,剪切通常就发生在这一面的表层内。这类磨损可能是严重的。
  3)若粘结点的强度比两面的都强,剪切将发生在较弱一面的表层内。这时,较弱一面磨损大,较强一面也受损伤,但较轻微。
  4)两对摩件的材料相同。这时,粘结点与两表面都是同一材料,但结点因变彭、熔接等硬化,剪切强度也显著地提高。所以剪切很少可能正好发生在界面上,而是在界面两侧的基体表层,这就使得两对摩表面损伤都会很大。


  在讨论金属的粘着时说过,当弱金属A与强金属B接触时,产生的结合键将比B的弱而比A的强,是两者的平均值,滑动中发生的剪切将在A表层内,这就使得金属A转移给了B。就因粘着而磨损。B也并不因为A的转移而使表面物质增加或受到保护,同样要产生磨损。这是由于粘附物因在几何形状、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原因,不能牢固地存在B上,当这些粘附物脱离时,不可避免地要使B受到损伤。

  至于塑料,不论是塑料在较硬的金属上滑动,还是金属在塑料上滑动,较软的塑料表面都发生损伤,也就是发生较软材料向较硬材料上的转移。这是因为髙分子材料的剪切强度与金属的相差达百倍以上,剪切自然主要发生在高分子物质这一面。

  聚苯乙烯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、聚氯乙烯等为无定形聚合物,聚丙烯为半结晶聚合物。它们在低速下、在清洁而光滑的表面上(例如在玻璃或精加工过的不锈钢上)滑动时,其界面上的粘着作用是强烈的,但并不像在同种聚合物上那么强。所以,即使摩擦相当高,也不会有很多聚合物转移到对摩面上。但由于局部疲劳,会在界面上出现一些碎屑。如果温度升髙,塑料本体强度下降,甚至小于界面剪切强度,则会有塑料的团块转移到对摩面上去,造成塑料产重磨损。通常塑料在玻璃化温度附近会出现这种现象。因此,相对滑动速度过高会产生髙热而加速塑料的磨损。

  有很多塑料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是脆性的。在这类塑料上,那怕只加以单纯的垂直负荷,就可能使每个真实接触区域处产生张应力,并且引发分布在塑料表面上的裂纹。这类行为属于断裂力学讨论的范畴。而这时如果有滑动,在表面间又有某种程度的粘着,在表面上增大了的张应力,就会大大地促进裂纹的生成。如果用润滑剂来降低摩擦,一般可以减小表面生成裂纹的危险,减小了磨损。但要是润滑液具有活性应力-腐蚀剂作用,反而更坏,而许多液体都既是有效的润滑剂,又是活性应力-腐蚀剂。

  以上讨论的都是金属表面与本体在性质上完全一样的情况,是一种理想情况。实际的金属摩擦件表面通常都覆盖着氧化膜。

  氧化膜内部的结合大都是共价键,十分强。而氧化膜之间的结合,部分属于范德华力,部分属于离子键,还有部分属于其它类型的结合。除非接触区域的温度高到足以使两物体间形成化学键结合,或者发生显著的相互扩散的程度,这些界面键总比本体内的键弱,所以当这种表面相互滑动时,剪切趋向于发生在界面上。氧化膜脆而硬,易于开裂及脱落,使金属表面产生材料损失。

  更多关于塑料的磨损类别与机理理论,请致电奥赛罗公司0311-87316999,传真:0311-87316222,奥赛罗公司诚招代理商加盟合作。

版权所有:河北奥赛罗密封材料有限公司